職業衛生管理制度是根據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結合用人單位的實際,以用人單位名義頒發的有關職業衛生的規范性文件。職業衛生管理制度是貫徹用人單位方針,實現安全生產、文明生產、提高員工安全意識和安全素質、防止產生不安全行為、減少人為失誤的重要保障。一般包括: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組織職責、職業衛生目標管理和責任制、職業危害申報制度、職業衛生教育培訓制度、職業危害因素監測與評價制度、職業衛生監護制度、職業病人診療制度、職業危害告知制度、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維護管理制度、個人防護用品發放使用管理制度、職業衛生檢查與獎懲制度、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等。
建立完善健全的職業衛生管理制度是每個用人單位的法定責任,同時用人單位是職業危害防治責任主體。根據《職業防治法》第五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職業病防治水平,對本單位產生的職業病危害承擔責任”;在《勞動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建立、健全勞動安全衛生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和標準,對勞動者進行勞動安全衛生教育,防止勞動過程中的事故,減少職業危害”;《作業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第十一條規定“存在職業危害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健全下列職業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規程:
1、職業危害防治責任制。
2、職業危害告知制度。
3、職業危害申報制度。
4、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培訓制度。
5、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
6、從業人員防護用品管理制度。
7、職業危害日常監測管理制度。
8、從業人員職業衛生監護檔案管理制度。
9、崗位職業衛生操作規程。
10、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業危害防治制度”所以建立、健全職業危害管理制度是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明確的用人單位的法定責任。
建立職業衛生管理制度是用人單位職業危害防治的首要目標。職業危害主要來源于生產、經營、維修過程中,因此需要企業對生產工藝、機械設備、原輔料以及人員操作進行系統的分析、評價,制定出一系列的職業衛生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以保證用人單位生產、經營合法、有序、安全的運行,將職業危害降到最低。用人單位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積累了大量的職業危害因素辨識、評價、控制技術,以及對職業危害事故知識的積累,這些技術和知識只有形成用人單位的管理制度才能不斷的積累和運用到實踐中,達到預防職業危害事故,保護勞動者的目的。
《職業病防治法》是國家保護勞動者職業衛生的法律依據,國家和行業標準在一個用人單位的具體實施,只有通過用人單位的職業衛生管理制度體現出來,才能使勞動者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同時,也為勞動者遵章守紀提供標準和依據。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可以防止用人單位管理的隨意性,有效地保障勞動者的健康。
總之,職業衛生管理制度是用人單位貫徹國家有關職業危害防治法律法規、國家和行業標準,貫徹國家職業危害防治方針政策的行動指南,是用人單位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勞動者的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改善生產作業環境,搞好職業衛生工作的首要工作。